跪求孙子兵法之36计
1、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2、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3、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是孙武所著;36计是谭道济所著,二人都是古代山东谋略家。以下是36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其年代较早,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兵书。而“三十六计”则是在明末,由反清复明的洪门帮派总结而成,作者不详,相较于孙子兵法出现的时间要晚。
2、《三十六计》则源于南北朝,最终成型于明清,晚《孙子兵法》约2000年,总结了古代汉族的军事智慧与斗争经验,共36计,约5000字。其侧重于具体策略,而无行军指导。《孙子兵法》对于提升当时军事思想层次影响深远,开诸子百家一派先河。《三十六计》则可视为对2000年冷兵器时代战争策略的精华总结。
3、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非同出一源,它们分别承载着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不同层面。《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是孙武所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它不仅探讨了军事战略与战术,还深刻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和原则。这部兵书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名言著称,其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深远。
4、《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起源和背景不同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杰出代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孙武所著。它是系统阐述战争规律和军事策略的著作,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而《三十六计》则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兵法策略集锦,是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
5、关于《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孙膑根据《孙子兵法》和战斗实际经验得出了《三十六计》。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首先,孙膑生活在战国时期,而《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策涉及的事件发生在更晚的时期,如韩信在西汉时期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那个网站能放孙子兵法和36计
土豆网有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电视剧,我正在看。
孙子兵法--地形第十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头,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是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不是诡计。《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字就是“计”。“计”不是谋,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
第36计走为上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由邹德金主编的图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8年9月1日出版。该书以三十六计为主题,分为六套: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包含六计,总计36计。
孙子兵法与36计是一样吗?
解析:《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孙武所著,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确非一事,各具特色与历史背景。《孙子兵法》创作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全球最早的军事指南,共十三篇,约6075字。内容主要针对将领如何指挥作战,见解独到。
《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总结而成;《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虽然《三十六计》中部分计谋脱胎于《孙子兵法》,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