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的原文和译文是?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很奇怪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明朝 郑之珍《铁杵磨针》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铁杵磨针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铁杵磨针的文言文译文加原文!!!
1、铁杵磨针的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2、《铁杵磨针》,作者:郑之珍,朝代:明。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3、原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铁杵磨针》原文赏析
1、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2、出处:《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3、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明代·郑之珍《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4、铁杵磨针,寓意着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再难的事情也能克服。这一成语出自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原文描述了铁杵磨针这一行为,用来比喻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李白的故事与这一成语相互映衬,共同传达了坚持不懈的精神。铁杵磨针不仅是对老妇人的赞扬,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
5、作品赏析: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因读书不顺,弃学了。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6、作品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作品注释 1眉山: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世,世世代代相承的。传,流传。3成:完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