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课件【三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为白话文: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穿井得一人》ppt课件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寓言寓意: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件【三篇】
【篇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凡事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能老想着意外的收获。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是:株、守、待、兔,理解“树桩”“窜”“乐滋滋”等词语。 指导朗读好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篇寓言,生读题,师板书:守株待兔 学习生字“株、桩”: 指名读“株”字,请生查字典,说说这个字有几个意思,在课题里是什么意思?(树桩)树桩又是什么呢?这两个字都与树木有关,所以用了木字旁来提示意思,再看看它们的左边,怎么读?(都是声旁),所以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很好记。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不对的,《守株待兔》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下跟《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守株待兔说课稿(3)《守株待兔》说课稿案 《守株待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7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
该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守株待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孩子们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课文原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