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原文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王千】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
《青丘之狐》原文: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
原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译文:大地上洪水滔天,鲧未经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之郊。鲧死以后,从腹中诞生了禹。
《山海经》原文及翻译如下:鹊山招摇山。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原文:东山之首,曰樕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又南三百里,曰栒(xún)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山海经》的原文是什么?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囟比],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朱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山海经》原文及翻译如下:鹊山招摇山。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原文: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译文:比翼鸟栖息的地方在南山的东边,这种鸟是一青一红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因比翼鸟的形象特性和文字意义寓意,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比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曹植的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山海经·海内东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之一,书中所描绘的,不但有我们所熟悉的地区,而且还有大量的遥远的、想象中的国度。原文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钜燕在东北陬。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在昆仑虚东南。
【原文】49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shèn(臤字下一个肉字),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xiào),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原文】16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译文】还有一座山,名叫成山,这里是甘水(水名,可能指今广东北江)的尽头处。有个季禺国(传说国中人是颛顼后代),国中的居民皆是帝颛顼的后裔,他们以黍为食。
《山海经》原文译文——《东山经》之一
1、原文:东山之首,曰樕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又南三百里,曰栒(xún)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2、原文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攵为欠,音sù)(者为煮,音zhū)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er)用鱼。译文 :东方经过的第一序列山系从樕山至竹山,共十二座,3600里。
3、东山之首,樕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其境,东北流向海。此地多鳙鳙鱼,形似犁牛,鸣声如猪。南行三百里,至藟山,玉藏于山,金藏其下。湖水源自此,东流至食水,活师繁生。再南三百里,栒状之山,金玉遍布其上,青碧石藏于其下。兽如犬,六足,名为从从,鸣声自
4、东山之首,樕鼄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东北入海,有鳙鳙鱼,状如犁牛,音如猪。藟山南三百里,玉藏其上,金藏其下,湖水东流至食水,活师众多。栒状之山,南三百里,金玉满山,青碧石多。有从从兽,六足犬形。有鼠毛鸟,见邑旱。勃垒之山,无草木,无水。
5、【译文】东山经中的第一座山,名叫樕zhū山(今山东石门山),此山北面临近乾昧山(山名,在今山东桓台县、博兴县境内)。食水(水名。一说即时水,今名淄河,在淄博市附近)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鳙鳙鱼,这种鱼形状像犁牛(杂色的牛),发出的声音像猪的叫声。
抄读《山海经》(五十)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shèn(臤字下一个肉字),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xiào),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山海经阅读手抄报如下:山海经阅读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神话、传说等内容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共18篇。它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神话、民俗、宗教等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译文】泾水(今泾河)发源于长城北山,北山位于郁郅(古县名,在今甘肃庆阳市)境内的长城的北边,向北流入渭(今渭河)水,入水处在戏(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的北边。【原文】123 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
【译文】再往东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声匈山(一说在今河南省的西平县;一说在安徽省的岳西县),山中的树多是构树,还有许多玉,山上有许多封石。【原文】184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gūi)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山海经》全文及译文(31000字)值得收藏!
原文选摘:- **朝鲜**: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壑市国**: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泛叶国**: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 **不死山**: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山名曰有死之山。
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山海经》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犹如一部跨越时空的瑰宝,约31000字的篇章中,编织着远古的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神话生物与奇幻国度,更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宗教与民族历史的独特见解。
⑩选自《山海经-海内经》译文 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盗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 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终于安定了九州。刑天舞干戚:“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全书约31000字,共分为18篇,其中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以及大荒经4篇。这部古籍以其独特的结构,详细记录了古代各地的地理、历史、神话及生物信息。在书中,所记录的事物大多以南方为起点,然后向西延伸,接着向北推进,最终汇聚到大陆中部。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