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缩写200-300字
1、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陷入混乱。曹操控制了朝廷,孙权在东方拥有强大的吴国军队,而汉朝的后裔、豫州牧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建议下,得知诸葛亮才华横溢,决定带着礼物前往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的卧龙岗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第一次拜访时,刘备等人不幸未能见到诸葛亮,只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2、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前往隆中卧龙冈拜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早已外出,不知何时归来。刘备得知诸葛亮回家,立刻准备前往卧龙冈,但张飞质疑此行必要,遭到刘备的责备。不顾严寒,三人再次前往诸葛亮居所,却发现他因友人之约而出游,只得返回。
3、《三顾茅庐》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描绘了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的情节。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协助,三次前往隆中诸葛亮的草庐。首次造访,诸葛亮出游,刘备遗憾而返。第二次,依旧未能遇见诸葛亮,刘备再次失望而归。
三顾茅庐的典故200~300字
1、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官渡之战后,刘备战败,投靠了刘表。为了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曹操假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他返回许都。徐庶临走时,向刘备推荐了隆中的诸葛亮,称若得诸葛亮相助,便可得天下。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3、典故:三顾茅庐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刘备是汉朝皇室世家,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丧父,与母亲卖鞋、织席为生。
三顾茅庐故事300字
1、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前往隆中卧龙冈拜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早已外出,不知何时归来。刘备得知诸葛亮回家,立刻准备前往卧龙冈,但张飞质疑此行必要,遭到刘备的责备。不顾严寒,三人再次前往诸葛亮居所,却发现他因友人之约而出游,只得返回。
2、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一次拜请诸葛亮。到了诸葛亮家发现诸葛亮不在家,于是就问:“诸葛先生去哪里了?”一个人说诸葛先生今天刚去出游,不一定什么时候回来。他们只好回去了。
3、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4、诸葛亮:才智出众,自比于古代贤臣管仲和乐毅,却因时机未到而隐居隆中。他深谋远虑,静待时机,期望能协助明主,成就一番伟业,留名青史。在三次诚恳的拜访后,他与刘备达成共识,共同谋求天下太平。刘备: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刘备为避免与曹操争锋,暂居荆州。
5、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志在平定天下。
6、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