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典故左传问鼎中原原文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原文。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问鼎中原。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问鼎中原典故
楚庄王想一统中原,便问当时的统治者周天子:“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他手下的大臣王孙满“这一统中原靠的不是九鼎,而是这天下百姓的信服。”楚庄王听了,明白自己一统中原的时机还未成熟,周天子因此免过一劫。
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在鲁宣公的支持下攻打中原各国,并以楚国庄王率军打到了中原,取得了重大胜利,打败了郑、宋等国家。但是周王朝与鲁国的联合抵抗让楚国吃了大亏,被迫退兵。
问鼎中原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问鼎中原这一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问鼎,即询问关于鼎的重量和大小,暗指探询国家的权力或地位。中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象征着整个国家的核心地带。因此,问鼎中原,即是意在寻求全国的控制权或争霸。
问鼎中原的故事
1、问鼎中原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在古代,九州之中,中原地区是最为繁华和重要的地方。因此,问鼎中原成为了众多诸侯国争夺的焦点。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楚国的君主楚庄王有意争霸中原,为了彰显其雄心壮志,他亲自率兵北上,企图通过***和展示自己的实力来夺取中原的统治权。
2、夏朝历时四百七十年,至公元前1600年,因夏桀暴虐无道而亡国。九鼎落入成汤之手,他顺势建立了商朝。商朝历经五百五十余年,至公元前1046年,因纣王残暴统治而灭亡。九鼎再次易主,落入姬发之手,他建立了周朝。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意图取代周王室,以朝拜天子之名,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3、问鼎中原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试图取代周天子,成为新的统治者。其中,楚国一度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但最终未能实现问鼎中原的梦想。而其他诸侯国,如秦国、赵国、齐国等,也在这一过程中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大力量。
4、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成为强国,与中原各国争雄。在洛水附近,楚国军队与晋国军队交战,最终大获全胜。楚王随后进军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公然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下落。九鼎是大禹治水时所铸,象征着天下的权力和秩序,后来成为象征国家权力的象征。楚王询问九鼎的下落,象征着楚国欲争夺天下的野心。
5、问鼎中原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楚庄王与周定王之间的争锋相对。据史书记载,楚庄王曾挥师北上,直逼周都洛阳,意图问鼎中原,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然而,他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以谦逊的态度询问周定王,最终在一番交锋中,楚庄王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谋略,赢得了中原诸侯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