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十六计中智谋的故事
1、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桂陵之战。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派庞涓攻打。庞涓建议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从之。赵王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忌欲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提出解乱丝结绳,应抓住要害,乘虚取势。于是田忌依计而行,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陷伏击,大败。
2、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3、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三十六计有哪些成语故事
就是有36个成语故事啊,每一计是一个成语故事: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等,你可以去找找。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王振无视大臣们在瓦刺进攻路径上设防的建议,一心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军攻打大同,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由王振为统帅。然而,粮草未备,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先得知消息,心中大喜,认为擒拿英宗的机会来了。
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6计有哪些故事
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鼓城一战,项羽打败了刘邦,这年6月,原来已经归附刘邦的魏王豹又叛汉投楚,并率兵占据了刘邦去关中的交通要道,刘邦派谋士郦食前往魏营争取魏王豹,但是遭到了拒绝,于是任命韩信为元帅,同年的八月,率兵攻打魏,魏王豹派重兵把守黄河东岸。
《三国演义》中的36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使用了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即为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的故事包括: 瞒天过海 此计故事源于古代战争中的谋略,讲述如何利用巧妙手段,伪装实力,使对方产生误判,从而成功渡过难关或实现战略目标。故事中常常涉及军事伪装、欺骗敌人等情节。 围魏救赵 这个计谋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