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秀的诗《端午》的翻译
白话译文:端午节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流传千古,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可笑那楚江之水空自流淌,却无法洗净直臣的冤屈。写作背景:端午,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端午文秀古诗原文翻译如下:原文:端午(唐代)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翻译: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端午节的传统可追溯至古代,人们纪念屈原,一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他在这一天投江自尽。 屈原的冤屈成为了千古传说的主题。他的忠诚和牺牲激发了后人深深的哀悼,因此每年端午节,人们会投粽子入江以纪念他,并举行龙舟比赛,象征性地搜救他的灵魂。
《端午》古诗:关于缅怀屈原的古诗
内容摘要: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简介:诗中虽未直接言及屈原,但“灵均”乃屈原的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贞精神的追随与向往。
《端 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节气中端午节的来历是因谁开始的,自古以来传闻是为了纪念屈原。只能嘲笑楚江尽管空阔浩渺,也不能洗刷尽忠臣的冤情。【注释】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关于端午节和屈原的古诗有以下几首:《端午》 文秀 诗句摘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首诗直接提到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其忠诚被冤的同情。《屈原塔》 苏轼 诗句摘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端午》诗句内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简介:此诗直接提到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表达了对屈原忠诚被冤的同情。《屈原塔》诗句内容: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节的诗句屈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屈原,先秦。译文:我不能改变心灵来遵从世俗,即使因此而终生穷苦。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屈原,先秦。译文:我不管是弯路还是捷径,只顾南行戴着日月与星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端午节相关的诗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句诗直接点明了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描述了端午节时人们沐浴兰草水、饮菖蒲酒的习俗,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