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源自何处?背后有什么典故吗?
成语“退避三舍”源自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背后典故如下:成语释义:“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躲开冲突,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古代,“舍”是一个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就是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
“退避三舍”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典故,描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楚国时,与楚王的一段对话。楚王询问重耳回到晋国后如何报答他,重耳他会向后退让九十里地,以示尊敬和谦让。这个故事中的“三舍”即为古代行军路程的单位,“一舍”为三十里,因此“三舍”代表九十里地。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如下:含义:退避三舍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其中,“舍”是古时行军计程的单位,三十里为一舍。出处: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典故: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其弟重耳。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故事
1、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稳定国内局势后,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晋国国力迅速恢复,国势强盛。此时,周襄王的异母弟太叔带联合翟人入侵京城,襄王被迫逃至郑国,并向各诸侯国求援。晋文公意识到这是展示晋国实力的机会,于是立即率军勤王。
2、“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故事如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表现出极高的礼遇。承诺形成: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询问重耳,若他日回到晋国继承君位,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将为您退避三舍。
3、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背后的典故如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并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为了保命,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他来到了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款待。
关于退避三舍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1、这个典故给予的道理是:适度退让的智慧:退避三舍体现了在特定情境下适度退让的智慧。这种退让不是消极或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通过退让来寻找进攻的机会,积累力量。道义支持:适度退让能够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使自己站在更有利的位置。
2、“退避三舍”这个历史典故出自于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它的哲学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主动退让的智慧:“退避三舍”体现了在特定情境下主动退让的智慧。这种退让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策略,通过退让来寻找进攻的机会,积累进攻的力量。
3、成语典故“退避三舍”蕴含了以下哲学:信守承诺与诚信为本: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向楚王许下承诺,若日后两国交战,晋军将先退避三舍。这一行为体现了信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