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500字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故事一:赤壁之战 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中,调虎离山计就被很好地运用。曹操最初凭借强大的兵力,试图一举吞并孙权、刘备的联军。然而,孙、刘联军的主将诸葛亮巧妙地使用了调虎离山计。他让关羽驾着赤兔马,在曹军阵前虚晃一招,然后顺利撤回联军阵地。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调虎离山计的原文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使老虎处于不利的环境,从而乘机加以俘获。这是一种引诱敌人的战术,通过各种手段,引诱敌人的主将在地理位置上离开自己的强势区域,或者将其引入对我方有利的战场,从而削弱其战斗力,为我方的胜利创造机会。
孙策密切监视着刘勋的行动,见其主力已离开,卢江空虚,喜上心头。他果断地率领兵马,水陆并进,迅速占领了卢江,几乎未遇到有力抵抗。而刘勋在上缭的攻势受阻,得知孙策已夺取卢江,方知中计,悔之晚矣,只能黯然投奔曹操。这次调虎离山之计,不仅成功夺取了卢江,也揭示了孙策的智谋与胆识。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
调虎离山是三十六计第几计
1、读史明鉴,知古鉴今。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此计运用此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按语】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
2、《调虎离山》属于三十六计的第十五计。原文为: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3、《三十六计》中第十三计和第十五计分别叫打草惊蛇、调虎离山。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原典】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注释】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4、调虎离山属于三十六计中的攻战计,是第十五计。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出处: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少有为,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5、调虎离山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五计。具体解析如下:出处:调虎离山计出自古代的兵法典籍《三十六计》。原文:调虎离山计的原文为“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使对方(如老虎)离开其原本占据的有利位置,以便己方能够乘机行事。
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故事一:赤壁之战 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中,调虎离山计就被很好地运用。曹操最初凭借强大的兵力,试图一举吞并孙权、刘备的联军。然而,孙、刘联军的主将诸葛亮巧妙地使用了调虎离山计。他让关羽驾着赤兔马,在曹军阵前虚晃一招,然后顺利撤回联军阵地。
调虎离山计的原文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使老虎处于不利的环境,从而乘机加以俘获。这是一种引诱敌人的战术,通过各种手段,引诱敌人的主将在地理位置上离开自己的强势区域,或者将其引入对我方有利的战场,从而削弱其战斗力,为我方的胜利创造机会。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是指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原典解析:此计原典中提到“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意思是要等待自然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同时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使其陷入困境。
孙策深知硬碰硬难以取胜,于是与部将们共同策划了一套精妙的计谋——调虎离山。孙策抓住刘勋贪婪的弱点,派使者送去厚礼,并在信中大肆吹捧刘勋的功绩,暗示自己愿与之结盟,以弱者的姿态恳求刘勋帮助平定上缭的侵扰。刘勋被孙策的示好和利益所诱,决定亲自率军攻打上缭,而忽视了后方的卢江郡。
调虎离山的故事简介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
《调虎离山》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调虎离山》的故事概括如下: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孙策欲夺取江北卢江郡,但卢江被势力强大的军阀刘勋所占据,且卢江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策略制定:孙策针对刘勋贪财的弱点,制定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