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历史小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张骞的历史小故事:西汉时期,伟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踏上寻找大月氏的征程。公元前139年,他从长安出发,穿越陇西,却不幸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虏。软禁期间,他娶匈奴女子为妻,但坚毅不屈,历经十一年,终于与甘父一同逃出,穿越沙漠和葱岭,到达大宛国。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位名叫匡衡的年轻人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负担照明费用,为了读书,他巧妙地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壁,借取了邻居家微弱的烛光,这一举动不仅照亮了他的学习之路,也感动了邻居,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匡衡得以继续深造。
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让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刘备的机智和曹操的狡猾,通过这次煮酒论英雄的对话展露无遗。刘备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成功地让曹操放松了警惕。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个性,也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谁?答案是西汉时期的伟大探险家张骞。他于公元前139年,在汉武帝的委派下,带着寻找和联络大月氏的使命,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张骞带领队伍从长安出发,历经风雨,穿越陇西,遭遇了匈奴的阻挠。
求6篇200字左右历史典故!!急求~~~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历史人物典故 篇1 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篇一】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阅读 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西周的历史典故 篇1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历史典故作文1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
退避三舍200字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误信谣言,不仅处决了太子申生,还追捕另一位王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为保性命,逃离了晋国,在外流浪了十九年。 在流亡期间,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与楚成王有过一次重要的会面。楚王在宴会上问他,如果他回到晋国,将如何回报楚国的恩情。
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若干年后,重耳真的回到了国内,成了晋国的王。这就是史称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左传》。三舍,古代以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则为九十里。辟君三舍指退兵九十里。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後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乃主动让步,不与人争。
“退避三舍”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十个2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您的儿子的名字却排在我孙山之后。”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将考试未被录取的情况称为“名落孙山”。实际上,通过搜索引擎你可以了解到,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历史典故。孙山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笑话。
在甲午战争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为避免资敌,炸毁了旗舰定远。定远舰残骸被日军打捞并运至日本,至今仍在日本陈列馆展示。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时不小心划破了他的脸。
秦始皇偶尔看到丞相李斯出行时,车骑侍从浩瀚,甚是招摇,登时心生不满。没想到身旁有个寺人当时偷偷地把这件事通知了李斯。李斯大为惊慌,因而当前每次出行都大大的增加了本人的车骑侍从,再也不敢嘚瑟了。秦始皇分明是身旁人保密,因而将那天陪侍在本人身旁的寺人都杀了。
孟子助宋的历史故事要求200~300个字急急急急
1、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正在家乡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今湖北的宣城)。
2、成语故事·揠苗助长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3、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④,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 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矣。
4、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5、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6、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