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以上的历史典故(带历史人物的)
1、完壁归赵 人物:赵惠文王,秦昭王,蔺相如 赵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派蔺相如带璧去秦国,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并威胁秦王划城斋戒,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2、历史人物典故 篇1 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历史典故及主人公
爱鹤失众——卫懿公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即位,他沉迷于养鹤,甚至给鹤封官赐禄,导致民怨沸腾。北方的狄国乘机入侵,卫懿公的士兵不战而逃,最终卫懿公被狄人杀害。别无长物——王恭 东晋时期,王恭以其简朴的生活方式著称。
孙膑的“围魏救赵”展示了智慧与策略的巧妙结合。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孙膑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军,这一战术至今仍为军事家们所称道。重耳的“退避三舍”则体现了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为了履行承诺,重耳在战争中主动退让,展现了君子之风。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与自信的重要性。
爱鹤失众——姬赤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别无长物——王恭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
孙膑:围魏救赵。重耳:退避三舍。毛遂:毛遂自荐。廉颇:负荆请罪。赵括:纸上谈兵。曹刿:一鼓作气。郭隗:千金买骨。蔡桓公:讳疾忌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 。赵高 :指鹿为马。
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
1、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2、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至楚国期间,受到了楚王的礼遇。典故由来:楚王曾询问重耳,如果将来他返回晋国并执政,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如果晋楚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
3、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与晋文公重耳相关的几个要点:人物背景: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至楚国期间,受到了楚王的礼遇。承诺内容:楚王曾询问重耳,若将来返回晋国并与楚国交战,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承诺,若晋楚交兵,他将“退避三舍”。
4、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与晋文公重耳关系的详细解释:历史背景:晋公子重耳在逃亡至楚国期间,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他返回晋国并执政,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说,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
5、退避三舍这一典故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在晋文公重耳逃亡至楚国期间,楚王问他如何报答自己的恩情。重耳如果将来晋楚交战,他将“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之战中相遇,晋文公果真遵守诺言,将军队撤退了九十里。
6、退避三舍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以下是对该人物及其相关事迹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 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成为国君之前曾经历过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段流亡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能力,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典故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个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以柴草卧铺,并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后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该成语后来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智者贤人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夜空。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流传至今,他为了复国,忍受屈辱,夜以继日地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宏愿。而“祖逖闻鸡起舞”,则讲述了一位将军在清晨听到鸡鸣后即刻起床练武,最终成为一代名将的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他被誉为卧龙。这个典故源自于他在山中隐居时被刘备请出山,被誉为如卧龙般地英才。他在蜀汉政府担任了丞相的要职,负责主持朝政。他的才智、智慧和深谋远虑,使他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楚国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1、楚庄王,楚国第一代霸主,在春秋时代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第三个称霸的霸主。他在位期间,楚国国力强盛,威名远扬。 楚庄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兴修水利,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使得楚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人物,他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具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楚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春申君黄歇的贡献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楚国国内事务的处理,他还与邻国进行外交交涉和联盟合作,为楚国的外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杰出君主,本名熊侣,是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他的统治时期,楚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强盛,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文化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亡羊补牢”的典故就是出自庄辛。对于楚顷襄王和楚国来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于是,楚顷襄王不仅任用贤臣庄辛等人,还派兵收回了被秦国攻占的部分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