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个历史成语故事,每个100字左右
全无心肝: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亡国后被俘到长安,隋文帝对他比较优待,不在他面前演奏吴地的乐曲,以防止他听到后引发亡国之痛,不料,后来看守陈后主的官员报告隋文帝说,陈后主想得一个官号,隋文帝便说:“叔宝全无心肝。”比喻不知羞耻。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程颢、程颐兄弟俩,皆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一位进士出身,放弃了***厚禄,毅然前往河南颍昌拜师程颢。程颢去世后,杨时已四十多岁,仍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于是又前往洛阳拜其弟程颐为师。杨时与好友游酢一同前往程家求学。恰逢程颐闭目养神,假寐。二人求师心切,便恭敬地侍立一旁,直至程颐醒来。
古代成语故事(100字) 成语:草船借箭 【注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 这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成语故事100字 《全无心肝》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亡国后被俘到长安,隋文帝对他比较优待,不在他面前演奏吴地的乐曲,以防止他听到后引发亡国之痛,不料,后来看守陈后主的官员报告隋文帝说,陈后主想得一个官号,隋文帝便说:“叔宝全无心肝。”比喻不知羞耻。
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的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成语典故
1、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成语典故是:高山流水:含义:比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来源: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能听懂其琴意。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去世后,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2、邯郸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等。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告诉我们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3、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指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比喻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例如:这种做法只是掩耳盗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吕氏春秋·自知》:“患至而后知不可奈何,不亦晚乎!故有掩耳盗钟之理。”这个成语还可以引申为做事情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后果。
4、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爱屋及乌:典故: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战胜后对于如何处置商朝旧臣存在疑虑。姜太公建议杀尽敌对分子,召公建议只杀有罪之人,而周公则建议让所有人回家耕田,以仁政治理。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天下很快安定。
5、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比喻因为过于敏感而误会事情的真相。 三位一体:指***教的三位一体信仰,也可比喻三个人合作为一体。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别人。
6、摘抄积累15个成语典故【成语】: 爱鹤失众【拼音】:ài hè shī zhòng【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十个成语故事急急急快
1、江郎才尽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而且退步不少。
2、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ǔ),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3、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故事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著声名。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悬梁刺股 故事:东汉的孙敬用绳子绑住头发悬在房梁上,困倦时头低,绳子拉扯头皮使自己清醒;战国的苏秦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盹。 寓意:展示了对知识的无比渴望和坚韧毅力。凿壁偷光 故事:西汉的匡衡家境贫寒,他白天劳作,夜晚借邻家灯光,用小刀挖大墙壁缝隙,借助微弱的光亮苦读。
以下是关于古人勤学的10个成语故事: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盹,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而战国的苏秦则用锥子刺大腿以保持清醒。他们为求学不惜付出巨大努力。凿壁偷光:西汉的匡衡因家贫无灯,便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最终成为学问大家。
圆木警枕(司马光):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自幼勤奋好学。为了防止疲劳过度,他用圆木做枕头,一旦入睡,头稍动,枕头就会滚动,将他惊醒。这种“警枕”设计体现了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三十六计有哪些成语故事
1、就是有36个成语故事啊,每一计是一个成语故事: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等,你可以去找找。
2、明英宗对太监王振宠爱有加,王振凭借这份宠信专权,朝中无人不忌惮他。当时北方瓦刺势力渐强,对中原虎视眈眈。王振无视大臣们在瓦刺进攻路径上设防的建议,一心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军攻打大同,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由王振为统帅。
3、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第五计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4、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 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 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 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
5、⑷ 儿童故事大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拼音]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6、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