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1、原文意思:在《三十六计》中,趁火打劫是指利用别人的危机来获取利益,且这种行为是趁机而为,不是通过直接对抗或战斗的方式。火在这里比喻为战争中的危机、混乱等状态,而劫则指对手的弱点、失误等时机。
2、趁火打劫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利用别人的不幸或危机来谋取私利的行为。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家战争策略中。在《三十六计》中,对趁火打劫的定义是指利用别人的危机来获取利益,而且这种行为是趁机而为,不是通过直接对抗或者战斗的方式。
3、《三十六计》中的“趁火打劫”是指在敌人遭遇困难或危机时,我方应趁机夺取利益的一种策略。以下是关于“趁火打劫”的详细解释:策略含义:此计强调在敌人陷入困境时,我方应迅速出击,利用对方的弱点,取得优势。它源自于《易经》中刚柔相济、攻守互转的哲学思想。
4、原典解释: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意思是当敌人处于困难、危厄的处境时,要趁机谋取利益,用刚强之势来冲决、去掉敌人的柔弱之势。注释:敌之害大: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
5、在军事策略中,有一种计谋被称为趁火打劫,其原典表达为:当敌人的困难和危险达到高峰时,应抓住有利时机,果断行动,这体现了刚毅决绝的力量,即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这里的敌之害大意味着敌人面临严重的困境,而就势取利则强调在敌人脆弱的时候,乘机获取优势。
6、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译文:当敌人遇到严重危机时,应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是强者乘势击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评论:此计出自《孙子兵法》中乱而取之的思想。此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小说《西游记》,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偷抢人家的东西。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简单的故事
1、越王勾践与吴国 典故:勾践趁吴国遭遇旱灾,国内空虚,且吴王引兵北上参加会盟的机会,发兵大败吴师。解释:在这个故事中,火是吴国的自然灾害和国内空虚,而劫则是越国对吴国的攻击。多尔衮与明朝 典故:多尔衮趁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的机会,率军入关,夺取了明朝政权。
2、当敌人内部或外部出现危机时,可以趁机夺取其土地、民众或整个国家。如越王勾践趁吴国国内空虚之际,大举进攻,最终获得胜利。故事示例:曹操乘乱除二袁:在袁绍官渡惨败后,其子袁谭和袁尚仍握有重兵。曹操先进攻袁谭,但二袁合兵后难以攻下。曹操转而南征刘表,二袁开始内讧。
3、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故事都体现了趁火打劫的策略。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勾践趁吴国遭遇旱灾,国内空虚,借吴王引兵北上参加会盟的机会,乘机发兵,大败吴师。这个故事讲述了越王勾践利用吴国的自然灾害和国内空虚的机会,对吴国发动了攻击。
【读书笔记】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5)
此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小说《西游记》,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偷抢人家的东西。令敌人发生混乱有三种情况: 一是内忧,二外患,三是内外交困。这些混乱就是敌方之“火”,应抓住机会,明助暗夺,乘危取利,落井下石,打击敌人。
原文意思:在《三十六计》中,趁火打劫是指利用别人的危机来获取利益,且这种行为是趁机而为,不是通过直接对抗或战斗的方式。火在这里比喻为战争中的危机、混乱等状态,而劫则指对手的弱点、失误等时机。
曹操乘乱除二袁:在袁绍官渡惨败后,其子袁谭和袁尚仍握有重兵。曹操先进攻袁谭,但二袁合兵后难以攻下。曹操转而南征刘表,二袁开始内讧。荀攸建议曹操趁其内乱而取之,于是曹操兴兵至黎阳,先与袁谭联姻以稳其心,然后进攻袁尚,最终消灭了袁氏兄弟,全有冀州。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在军事策略中,有一种计谋被称为趁火打劫,其原典表达为:当敌人的困难和危险达到高峰时,应抓住有利时机,果断行动,这体现了刚毅决绝的力量,即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这里的敌之害大意味着敌人面临严重的困境,而就势取利则强调在敌人脆弱的时候,乘机获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