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成语故事的成语大全
1、割肚牵肠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
2、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3、鹬蚌相争 故事简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用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说明燕国若被秦国占领,对赵国也构成威胁,建议赵国不要出兵。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斗争双方都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因此需要审时度势。
4、故事:春秋时,农夫急于求成,把秧苗拔高,结果秧苗被太阳晒得枯死了。含义: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得过且过:故事:五台山上有种鸟叫寒号鸟,夏天得意地叫“我多么漂亮”,冬天羽毛脱落就躲进石缝里发抖,白天又自我安慰地叫“得过且过”。
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
鹬蚌相争 故事简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用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说明燕国若被秦国占领,对赵国也构成威胁,建议赵国不要出兵。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斗争双方都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因此需要审时度势。
口若悬河: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滥竽充数:讲述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中充数,最终暴露的故事,揭示了伪装终究会被揭穿的道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讲的是一个人画蛇时,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给蛇添了脚,结果反遭嘲笑,寓意多此一举。
信手拈来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这个成语形容写文章时能够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无需过多思考。茅庐三顾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前往草庐拜访,最终成功请到了诸葛亮。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成语】:画龙点睛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成语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温舒编蒲、凿壁偷光、映月读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温舒编蒲:西汉时期,钜鹿有个名为路温舒的少年,家里十分贫穷,没钱读书,只能让他去放羊,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放羊时,路温舒发现河边有一种叶子很宽的蒲草,就编成席子,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
成语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出自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草木皆兵、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2、成语故事有: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一叶障目等等。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3、鸡蛋里挑骨头:源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讲的是淮阴侯刘邦兵败逃跑时,身上只带了一个鸟笼,被敌军发现后,对方认为他一定背着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仔细搜查过后,发现鸟笼里只是放着普通的鸡蛋。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鸡蛋里挑骨头”,用来形容人故意挑剔或无理取闹。
4、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井底之蛙 愚公移山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成语的故事含义: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故事,讲的是一群人在比赛画蛇,其中一人画得很快并且画得非常好,但他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已经完成的蛇身上添加了脚。结果违背了事实,因为蛇本来是没有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