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吃过的亏——当房东的痛苦经历
1、身为一名深圳房东,我的经历充满辛酸与教训。在我工作的地产公司多年,我购买了多套房产,因工作频繁出差,无法亲自打理,于是委托了中介进行出租。期间,我租出了几套房产,收获了一些经验,但也遭遇了不小的麻烦。第一套房产位于宝安新安地铁口附近,租给了两个年轻租客。
2、租房子的时候也是我姐带着我去租的,当天交了租金把电表的度数全部查清楚了,那个老太太就给了我一把钥匙,她当时说本来这个房间的锁是新换的,可是之前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就住在这个房间,她走的时候把一串心钥匙全部带走了,辛亏我自己首先配了一把以防万一。
3、无端涨价型 有些房东整天没事干就上网,今天看看房价、明天看看规划。地铁通了,要涨价;商场开了,要涨价;隔壁老王涨价了,我也要涨;今天被老婆骂了,涨价涨价涨价;今天好无聊,不行得去涨个租。反正就是,没有理由,突然告诉你房租要涨一百。
4、就在最后搬走跟房东解除租赁合同房东故意少退押金的时候,我也没有动怒,没有争执不下,而是选择了心平气和。随她去吧,不能因为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轻视了自己。不是怕她,更不是理亏,而是经历了一些事之后已经慢慢开始长大,懂得衡量利弊,懂得了人事繁杂的背后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5、来深圳已有三年多,这期间一直是租房住的,一开始是跟公司里面的同事合租,后来到自己一个人住,中间发生过很多难忘的事情,有开心,有不开心,如今那些经历想起来却像一场梦一样,恍如隔世。
6、大家热情依然,说着:青春不散场,回忆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 夏天就这样在热情中,来了。带着对青春的留恋,带着对流年的守候。 立夏,让我们一起拥抱夏天。 立夏散文随笔 篇2 春天似乎还在将来不来,不曾想今日却就立夏了。 我在北京。
我在深圳合租的日子(深漂人的合租笔记)
1、在深圳合租的日子:深漂人的合租笔记 深圳的合租生活 在繁华的深圳,物价高昂,房价逼人,租房成为许多深漂族的主要生活开销。为了节省开支,合租成为了一种普遍选择。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生活戏剧的主角,上演着形形***的故事。
2、在深圳这座繁华的都市中,房租常常是打工者生活支出的一大开销。为了节省开支,许多人选择共享空间,开始了合租生活。在这里,各种租房体验交织,形成了多元的人生百态。归属感的意外收获 小白,一个22岁的女孩,合租生活已经两年。刚毕业的她面临经济压力,却意外地找到了一个默契的室友。
3、在繁华的深圳,物价高昂,房价逼人,租房成为许多深漂族的主要生活开销。为了节省开支,合租成为了一种普遍选择。这里,每个人都是生活戏剧的主角,上演着形形***的故事。
4、父母便来到了深圳,由于房子是合租的,只能让他们住在了下十围的一个连锁酒店里。 下十围街道 两天的假期,反倒是父母带着她好好地逛了这个村子,哪里有菜市场,哪里有面吃,哪里有地铁,父母都已经记录下来做好了“攻略”。
5、我们在深圳合租生活,小雪和同事一起租住在下十围。空姐和城中村,看似不搭的两个词汇,在这里却毫无违和感。几个靠近机场的城中村,因为生活设施完善,成了不少空姐空少的居住首选。走在这些村子里,你总能看到那么几个穿着整齐、行李箱匆匆而过的空姐空少。
6、毕竟一个人太孤独,但一群人就会很热闹啊!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和合租前都显得非常期待。直到入住时,这些想法全都化成泡影。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隔壁到底住的什么人。
揭秘|深圳租房那些小事儿
科技园北区-老旧公寓 公寓坐落于南山科技园北区,是一座九十年代的旧公寓,距离清华信息港、紫光信息港仅几百米。当时,我和三位男同事、两位女同事共住一套5房一厅一卫,公司承担一半租金,平均每人月租金及水电费仅600多元。
下面公布我的深圳租房经验:深圳有种小黄车(公交车),就是比普通公交车要短,矮很多,因为车小载人少,都是跑比较偏僻人少的路线,偏僻的地方房租自然是相对便宜的,所以只要看到附近有小黄车,可以搜索该车的路线,找离繁华区远点的站台下车,那些地方房租价格通常都比较便宜,一般在200~500元。
第一次在深圳租房,房子虽然小但是很干净,每天下班比较晚回到家天天晚上9点洗澡时间就会停水,到了12点睡觉时间就会来水,弄的3天没洗澡。我们这些外地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租房问题,有住的地方了才能安稳。记得刚来郑州时,城中村被拆的差不多了,就还剩边远的。
总的来说,深圳租房一个月的费用包括租金、押金、中介费以及水电费、网络费等生活费用。根据市区与离市区的不同,租金大致在3000元至10000元之间。其他费用根据个人使用情况而定,大致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对于来深圳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了解这些费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开支。
深圳租房补助申请条件?深圳租房的补贴首先是学历,比如全日制的本科生,然后要看一下是否为外来引进人才、具体的年龄和所在户籍。学历: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以办理引进手续时申报的学历为准)人才:年3月23日后经深圳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接收的应届毕业生、引进的归国留学人员和首次调入的在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