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
1、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2、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3、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鹬蚌相争【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2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以下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常见成语: 鸟语花香 寓言故事中常常用鸟语花香形容一个风景优美、音乐和谐的场景。这个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与悠闲。 狐假虎威 《百家姓》中有“狐兔之仁”、“狐假虎威”两个成语,都以狐为主人公。狐假虎威用来形容一个人利用他人的威势来欺压别人。
守株待兔: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梅止渴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词语: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_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 故事简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用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说明燕国若被秦国占领,对赵国也构成威胁,建议赵国不要出兵。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斗争双方都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因此需要审时度势。
拔苗助长:古时候,一位农夫种植的禾苗生长缓慢,他急于求成,便将禾苗一一拔高。农夫以为这样能帮助它们生长,却不知禾苗因缺乏自然生长过程而全部枯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人为急躁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井底之蛙:一只青蛙生活在井底,自满于一方小天地。
与寓言故事有关的呢?下文是 整理分享的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拔苗助长 古时候有一农人,在田里种下一片禾苗,自种下后他便成天便跑到禾田里去观察。观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并没有什么变化,农夫便感觉很着急。他思来想去,于是找着一个办法,那就是帮助禾苗长高。
寓言的成语故事包括以下几个:亡羊补牢:故事概述:讲述了一个人因未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导致羊被狼叼走,之后他及时修补了缺口防止更多损失的故事。寓意: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也能减少损失。掩耳盗铃:故事概述:描述了一个小偷盗钟时,为了不被钟声发现,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