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名人事例
1、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人例子——史铁生。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而他的作品灵感就来源他的亲身经历。
2、史铁生是在21岁时双腿瘫痪的。就像文章中所写的那样,他那时心境无比地蹩脚和失望。比起邰丽华、姜馨田来,史铁生得以多享受了20年健全的生命,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时,残疾对史铁生的打击又是那么从天而降,不像邰丽华她们,在不谙世事时就成为了残疾人,有一个缓缓接收的时间。
3、史铁生,很多很多人像倪萍一样将他当作了没有见过面的自家兄弟,因为他一生非常不幸,可他又那么顽强,那么豁达,给了我们身体健全的人那么多精神滋养。这样的一个人走了,人们又怎么不会感到遗憾和悲伤?还有很多人像倪萍一样事先不知道史铁生的追思会召开时间,以致没有参加,但可以说他们都在自己心灵深处追思史铁生。
4、” 21岁在清平湾插队时,史铁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于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
5、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2]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6、个身残志坚名人事例:华罗庚、霍金、海伦·凯勒、张海迪、史铁生。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命若琴弦原文
1、命若琴弦原文如下: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2、根据史铁生的散文《命若琴弦》里的原文“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可知,里面的琴弦指的是三弦的琴弦。
3、作品原文节选如下:这些人都不到园子里来了,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唯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怕是那女人出了什么事。
4、命若琴弦原文是小学课文。根据教育局官方资料显示,《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铁生。属于小学四年级课文。命若琴弦出自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5、应对命运,他毫无畏惧,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一生亦是艰辛的,黄、惠、儋州的辛劳十分人能受,但他仍然坚强地挺立。这样想来,如果小瞎子也能够如此坚强乐观,那么无论应对怎样的打击,他也能够在这世上坚持琴弦一样的坚韧与顽强,命若琴弦的哀伤,也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6、《奶奶的星星》收入了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包括《奶奶的星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命若琴弦》、《熟练与陌生》、《给FL的信》。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
《我与地坛》读后感
1、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深刻的人生洞察 阅读《我与地坛》,我深感作者史铁生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座地坛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与挖掘。史铁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觉悟,教会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
2、读完《我与地坛》,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母爱的崇高之美。在作者看来,子女在母亲心中就像是珍贵的珠宝,即使他们遭受不幸,母亲也会加倍地承受痛苦。
3、《我与地坛》读后感1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压抑感,仿佛能嗅到那股淡淡的凄凉和沧桑。文章中蕴含了无数人生无常的哲理,似乎透露着一种宿命的气息。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讲述了自己与这座古园的深厚情感。地坛,四百多年来,褪去了繁华的外衣,成为了一个隐于尘世的地方。
4、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出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儿子要求我写读后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深深吸引,某些段落令我动容。这些年,我忙于生活琐事,虽然不算爱学习的人,但常常能保持读书的状态。然而,《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深深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