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红色经典小故事
1、故事一: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身负重伤,弹药用尽,毅然决定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取得胜利。一袋干粮:红军长征途中,小红军小兰13岁,为了救助伤员,不慎将干粮袋掉入河中。她没有告诉战友,而是靠野菜充饥。
3、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4、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中农家庭。她在8岁时上了村小学,10岁加入了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之后回到村里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秋,面对***军的猛烈进攻,文水县委转移。
5、黄继光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所在部队攻击一高地的敌人。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使部队冲上高地夺取胜利。一袋干粮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小红军小兰才13 岁。为抢救伤员粮袋掉到河里,不跟同志们说。
6、红色经典小故事3分钟篇1: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简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黄继光,在反击599高地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的他在机枪声中醒来,顽强地爬至枪口旁,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英勇牺牲。丁麟章,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任政委期间,于1945年6月在孝丰镇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8岁。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夺回被敌人占领的599高地,勇敢地冲在最前面。尽管身中四枪并一度昏迷,但他被机枪声唤醒后,坚强地爬到机枪旁,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牺牲。丁麟章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担任政委期间,于1945年上半年领导部队英勇作战。
刘胡兰 1946年秋, 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中共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长征的感人故事
张思德“尝百草”红军进入草地后,环境恶劣,缺衣少食,朱总司令将自己的坐骑分给同志们,并号召“尝百草”,寻找无毒可食的野菜野草。张思德在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冒中毒危险。
在长征途中,朱总司令为解决部队的饥饿问题,将自己的坐骑杀死分给同志们食用,并鼓励大家“尝百草”,以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和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总是勇于尝试,以确保同志们免受饥饿之苦。年仅13岁的女战士小董,在长征途中面临极端寒冷的气候,虽然没有带辣椒,但她坚决不放弃。
在1934年11月26日,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遭遇了***军队的突然袭击。尽管天气寒冷,枪栓被冻结,但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冲锋在前,副军长徐海东也迅速带领后梯队支援,最终击退敌人,成功突破重围。
彭德怀带领红三军团过雪山草地时的感人故事。当时彭德怀身患重病,却仍然心系红军和战士们,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鼓舞着整个军团。战士们面临严寒和饥饿的考验,彭德怀带头走在最艰难的路上,鼓励大家勇往直前。他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激励着每一位战士,使他们最终战胜困难。
张思德在红军长征途中,以自己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为同志们尝百草,确保行军途中能找到可食用的植物。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对集体生存的极大贡献。 长征途中,年仅13岁的女战士小董,面对恶劣环境和生理极限,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和勇气。
血战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当时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