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秦王苻坚攻打晋国时,由于轻敌,误将晋军的山上草木当作士兵,导致秦军惊慌败逃。这场战役最终以秦军战败告终,苻坚仓皇逃跑,甚至听到风声和鸟声也以为是晋军追兵。这个成语“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士兵会因紧张和恐惧,将周围的草木误认为是敌军,这种心态被称为“草木皆兵”。这里的“皆”意味着“都是”,形容士兵的过度警觉和疑神疑鬼。成语“草木皆兵”常与“风声鹤唳”连用,形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搭配。
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1、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前秦欲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准备攻打晋国。晋国派遣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自信满满,轻视晋军实力。然而,首战失利,先头部队被晋军击败,苻坚心慌意乱。
2、“草木皆兵”最初出自《孙子兵法》中,“故善为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选胜乃至无战而屈人之兵”的节选。引申义是在事先考虑、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竭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以最大的努力争取胜利,并给予对手致命的打击。
3、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描述的是前秦君主苻坚在淝水之战前夕的心态。 苻坚在东晋时期试图消灭晋王朝,自信心满满地率领八十万大军攻打晋国。 面对力量悬殊的晋军,苻坚未能预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会遭遇失败。
4、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指的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东晋时期,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率秦军与晋国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以多战少,结果却溃不成军,成就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5、问题一:“草木皆兵”出自哪场著名的战争 淝水之战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草木皆兵什么意思?
1、“草木皆兵”用作贬义词,形容人因恐慌而疑神疑鬼。它的反义词是“镇定自若”,意味着在紧张或危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沉着。 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因为“草木皆兵”的心理而失败。他的部队本想以多胜少,但晋军的抵抗出人意料,秦军士气动摇,士兵惊慌失措,导致战局逆转。
2、草木皆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在紧张或惊恐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产生疑虑和戒备心理,认为一切都可能成为敌人或威胁。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战乱中,士兵们常常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对周围的草木、山石等自然景物也产生了疑虑和警惕,担心隐藏着敌人的埋伏。
3、成语“草木皆兵”拼音为“cǎo mù jiē bīng”。 该成语的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误认为是敌兵。它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会疑神疑鬼。 成语“草木皆兵”属于ABCD式的成语结构,是主谓式成语。 它是一个中性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补语,含有贬义,用来形容人神经过敏。
草木皆兵是什么典故
成语“草木皆兵”源自《晋书·苻坚载记》,描述的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心理状态。 苻坚与苻融在城楼上观察晋军,见其部阵齐整,将士精锐,使得苻坚感到不安。 苻坚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认为是晋军,显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体现了他的恐慌心理。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故: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前秦欲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准备攻打晋国。晋国派遣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自信满满,轻视晋军实力。然而,首战失利,先头部队被晋军击败,苻坚心慌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