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的解释 成语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成语解释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这一战术后来被用来泛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策略。 它体现了逆向思维的智慧,通过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解决问题。
“围魏救赵”的出处是哪里?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处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出处】成语“围魏救赵”最早出自汉代史学家谈首冲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庞涓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并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国王赵成侯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实力不足以抵抗魏国的进攻,于是决定将中山地区献给齐国,以此请求齐国出兵援助。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 孙膑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田忌、孙膑。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分别是孙膑、田忌、庞涓 其中又以孙膑为主 一共有三个国家牵涉其中,主人公分三个方面: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围魏救赵是怎么回事?
1、这场在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被称作“桂陵之战”,其战术后世称之为“围魏救赵”。 自此战之后,孙膑的兵法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遐迩,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和兵法爱好者的研究学习。
2、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魏军对赵国首都邯郸进行了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最初,田忌计划直接进军邯郸解围,但孙膑提出应围攻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回撤自救。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转而进攻大梁。
3、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4、孙膑,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后来成为魏国将军,忌才心起,将孙膑骗至魏国,残忍地割去了他的膝盖骨。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孙膑逃亡至齐国,成为齐威王的军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的背景。公元前354年,魏国强攻赵国,庞涓率大军围困邯郸。
5、公元前354年,赵国袭击了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此。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附赵国。魏惠王非常气愤,于是决定派庞涓出征赵国。不到一年,庞涓就攻打了赵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王赵成侯极力自卫,同时派人前往齐国寻求帮助(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出兵救援。秦国得知后,威胁魏王,使其命令魏军停止行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宠妃如姬报仇,他从魏王那里盗取兵符,夺取了兵权,率领军队赴邯郸,击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2、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援赵。秦魏两军对峙,魏军以铁骑分为上、中、下三等。孙膑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对敌上等马,上等马对敌中等马,中等马对敌下等马的策略。
3、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围魏救赵的典故是什么?
1、成语“围魏救赵”源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中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一同为魏国效力。但庞涓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陷害他使其被削去膝盖骨。之后,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营救到齐国。起因:魏国国力强大,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3、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是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具体典故内容如下:背景: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于是向齐国求救。策略:齐国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援。
4、庞涓得知齐军欲攻大梁,遂撤邯郸之围,回救。魏军疲惫不堪,在桂陵遭遇伏击,大败,死伤两万多人。齐军大胜而归,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予魏国以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