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瞒天过海 - 孙膑借齐国兵器转移战胜了韩、赵两国的计策。 围魏救赵 - 辽国袭击赵国,赵国求援,魏国装病以骗过辽国。 借刀杀人 - 赵云出使东吴时,诸葛亮借东吴之势,顺利杀掉了敌人高速。 以逸待劳 - 曹操引诱刘备进攻,却设下伏兵埋伏刘备,最终成功俘虏他。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一件将政商合以换取最大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人,一步一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切鼎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一了六国。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1、隆美尔的疑兵计:在北非会战中,隆美尔利用坦克扬起沙尘制造混乱,使英法联军误以为大军来袭而仓皇逃走,从而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燃料和物资。这种虚张声势、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策略,实质就是混水摸鱼。混水摸鱼计策的核心在于利用敌人的混乱局面,抓住时机,使我方能够趁机行事,达到乱中取利的目的。
2、《浑水摸鱼》策略,意在利用混乱制造机会,捕捉利益。军事上,其手段为故意制造混乱或利用敌人混乱之时,取得胜利。此计在《三国演义》中得以生动展现。赤壁大战后,曹操败退,为防孙权北侵,他派遣曹仁驻守南郡。此时,孙权与刘备皆觊觎南郡。
3、历史深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计之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译文:趁着敌人内部发生混乱,一些弱小的力量左右摇摆不定,没有主导的情况下,设法使这些弱小势力归顺我方,被我方利用,就像天黑了就要准备睡觉休息一样自然。
4、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原典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七计无中生有
1、随后,他又故意将这个消息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两人恐慌之下,派人给张仪送上黄金千两,以求他不去晋国。最终,张仪凭借巧舌如簧,在楚王面前玩了一回“空手道”,白得黄金千两。这两个故事都充分展示了无中生有这一计策的巧妙和威力。通过制造假象、误导敌人,最终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2、《三十六计》中无中生有的故事: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3、此篇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套敌战计,其中“无中生有”是此套计之首,是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意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段来欺骗敌方,混淆其判断与决策,我方再迅速采取真实的行动击溃敌人。第七计“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出自《老子》。
4、三十六七:无中生有。《文天祥《正气歌》里的《为张穗阳咬牙》讲的是张勋。本文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套对敌战术,其中“无中生有”是这套战术中的第一套,意思是“虚张声势,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的虚张声势”。少阴,少阴,少阳。
5、“无中生有”属于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原文为:“诓也,非诓也,实其所诓也。少阴、太阴、太阳。”原译为:通过各种虚拟的假象或者行动去迷惑对方,但并不是全是假象,只是为了让对方把这些具有欺骗性的假象当成是真相。